酒歸酒,氣歸氣,酒化水去,氣不再呼吸。
肉歸肉,色歸色,肉熟火灰,色身終粉碎。
借物宜歸還,絲毫不相欠;因果分兩斷,世人仔細參。
誰說濟公假,最怕濟私真;幻化如水月,當下佛道成。
來此做什麼?何時去?


「修一切善法不執著一切善法」

一般初學佛法行者,容易在法門上徘徊,舉棋不定,禪教律密淨,應該修哪一種法
門?哪一種容易成就?哪一種適合自己?經過一段時間,也不一定能找到答案。

什麼原因呢?因為不瞭解佛法以菩提心為根本、對自性清淨的佛性沒有信心。若是
具足信心,以清淨心、菩提心修學八萬四千法門,則法法都是平等之法,法法都是
成佛妙法。

然而,八萬四千法門,離不開戒定慧三學,不外乎對治貪瞋癡三毒煩惱
,以《
觀無量壽佛經》及《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》而言,兩者都是教大眾行十善、修
福德、持佛禁戒、修觀行、功德迴向,具足福德、因緣、禪行後,心境上比一般凡
夫清淨,故得到淨土天宮的果報。這些經上都說得很清楚,證明淨土是在因地上修
戒定慧、發弘願而來,非是於果報上求得的。

然而對於生平造惡不信三寶的人,佛亦慈悲不捨一眾生,設了下品往生之淨土法門
方便接引,只要臨終時得聞佛名,一念正心求生西方歸依阿彌陀佛,亦可帶業往生
淨土。但因平時未修善法,故投生蓮花久久方開(如下品下生,滿十二大劫蓮花方
開)。如果平時就恭敬三寶,修善持戒,又如何會久久才開。況且花開後皆得聽聞
佛菩薩演說妙法,心開意解,甚而成就聲聞、菩薩乃至佛的果位。

事實上,這些都是方便法門,如果我們明白每一人都本具有這念心,對自己本
具清淨的佛性有信心,現在就修善斷惡,努力持戒,發菩提心,悟到當下這念
心,時時刻刻保持覺性,沒有煩惱、沒有執著,讓自己的心具足慈悲、智慧、
禪定,這樣心清淨了當下就是淨土,未來所感的果報也一定是淨土,如此就不
用去等待西方極樂世界。

所有法門的難易、合適度,是隨著每一位行者的發心、信心、願力、機緣的不同,
有所差別,但無論是何種法門,皆是佛陀為引領眾生契悟當下這念清淨的自性,明
白了這個道理,行者可選擇自己相應的法門,精進行持,所謂「無天生的釋迦、無
自然的彌勒」,「一分耕耘,一分收穫」
,依止於佛經的教法、善知識之指導,信
受奉行,堅固不退,相信不久必能達「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」之理,心安住於正念
正定,即是正法住世。如經云:「佛既丈夫我亦爾,不應自輕而退屈。」

「法本法無法,無法法亦法,今付無法時,法法何曾法」
這首偈語乃是釋迦牟尼佛傳法予迦葉尊者時所說,蘊含了佛法最究竟的中道實相之
理,一如龍樹菩薩《中論》所揭示:「眾因緣生法,我說即是空,亦為是假名,亦
是中道義。」若契悟了這句偈,對於佛法大意即已知之過半,所餘僅在力行而至的
功夫了!

「法本法無法,無法法亦法,今付無法時,法法何曾法。」以簡明的翻譯如下:
「法本法無法」,一切萬法雖名為「法」,然其本來面目實是無有一法可立。「無
法法亦法」,雖實無一法可立,卻又不妨礙森然萬法之因果運轉。「今付無法時」
,如今在教導、付與這「一法不立」的「無」法之際,或許又以為真有一個所謂的
「『無』法」。「法法何曾法」,須知萬法從來不曾有一可立之法,又何曾會有一
個「『無』法」的法呢!

此偈可見於宋朝《景德傳燈錄‧卷一》,內載:釋迦牟尼佛「說法住世四十九年,
後告弟子摩訶迦葉,吾以清淨法眼、涅槃妙心、實相無相、微妙正法,將付於汝。
汝當護持。并敕阿難輔佐傳化,無令斷絕。而說此偈。

僧問黃檗禪師:「六祖不識文字,無法看經書,何得傳衣為祖?神秀上座是五
百禪子中的首座,身為教授師,講得三十二本部經論,五祖為何不傳衣給他呢
?」黃檗禪師回答:「因為神秀上座有心求法,是有為法,以為所修所證將有
所得也。而六祖當時只是默契於心,了悟如來甚深意,所以五祖付法與他。」
接著即云:「你不是曉得釋迦牟尼佛有偈語云:『法本法無法,無法法亦法,
今付無法時,法法何曾法。』嗎?若會此意,方名出家兒,方好修行。」

而關於「有」、「無」之見,黃檗禪師亦有一次對大眾開示:「法無凡聖。法本不有
(法本法無法),莫作無見;法本不無(無法法亦法),莫作有見。有之與無,盡是
情見(故而今付無法時,法法何曾法)。」此語亦頗能做為此偈的註腳。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詹富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