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眾生無我,並緣業所轉,苦樂齊受,皆從緣生。」

「眾生」是眾緣和合所生,沒有自性,心也是生、住、異、滅。

何謂「眾生」?「眾生」者,即因眾生流轉於眾多生死而得名。眾生為何生生
世世流轉於無量無邊的生生死死?乃因眾生的妄想心、分別心、執著心,無時
無刻無不緊隨現前因緣的人事物起伏動盪、生住異滅,故而招感生生死死的果
報。這樣的生滅心,招感的就是生死的果報。「世人長迷,處處貪著」,隨著
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人、事、物……種種好惡因「緣」,動身、口、意,造
作諸「業」,即是「並緣業所轉」。如果能由這場大夢中覺醒,心念不再攀緣
外境而隨之起伏,就開始成為掌握自心、能夠作自己主人的智者,如此方能超
越「眾生」境界,邁向開顯本心本性的大道。

什麼是「本心本性」?六祖惠能大師所言:「何其自性本自清淨,何其自性本不生
滅,何其自性本自具足,何其自性本不動搖,何其自性能生萬法。」本心本性不
是生、住、異、滅的妄想心、分別心、執著心,而是無妄想顛倒、無愛憎取捨
的清淨心,無執著分別、不動不搖、不生不滅之心。此心就是「含生」本具,
「但為客塵妄想所覆」的「同一真性」,人人本具,不假外求。

《華嚴經》云:
「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」若不知萬法皆是自心所現,迷於
外相,而生心念起伏,即「並緣業所轉」,流浪生死。起十善心、行十善業,則往
生天道;造五逆罪、十惡行,則地獄受苦……六道輪迴有份。反之,明白真理的智
者,則「理將俗反」。俗人以為是「真的」、「好的」、「壞的」、「喜歡的」、
「討厭的」……,在智者來看,都是無常變異,無有自性的因緣聚散,
和合時有之
,緣散即消逝。
所以他們不執著、不生愛憎,能夠運用萬法、運用緣起,乃至於創

造緣起,廣行菩薩道,度化接引迷愚眾生認識自己的本心本性。

這就是菩薩不住緣起的「無住涅槃」境界-雖然在緣生緣滅的俗世間來來往往,本
心卻是「形隨運轉」,隨順俗世的情勢而行菩薩道,「萬有斯空,無所願樂」,對
俗世的「萬有」沒有一絲一毫貪愛與追求。因為智者「悟真」,一旦了悟萬法皆仗
因託緣而生,沒有自性,就知道「眾相斯空」,世間萬象皆是虛妄不實,也就能夠
「百花叢裡過,片葉不沾身」,「無染無著,無此無彼」。

經曰:「法無眾生,離眾生垢故;法無有我,離我垢故。」這裡所說的「法」,是
最高、最真、實相之法,是無生無滅(無「眾生」)、無能無所、無自無他(無「
我」及「我所」)。有眾生心,就是妄想顛倒;有我及我所的執著,就是顛倒妄想
。妄想顛倒就是「煩惱」、就是「結」、就是「垢」。

徹悟此最高實相之「法」,就找到「本自具足」的本心本性。若能真正回歸本心本
性「本不動搖、本不生滅」之體性(靜則一念不生),做真生命的主人,則不但「
能生萬法」,而且在「能生萬法」作無窮妙用(動則萬善圓彰)的同時,依然「無
染無著」,體現「本自清淨」的功德。

總而言之,
世間萬象皆是緣生緣滅,跟隨萬象而生滅的妄想心、執著心、眾生
心,亦是緣生緣滅
,因此均是無有自性。相對地,本心本性是本自具足,非因緣所
生之法,因此不生不滅。這就是六祖所說「自性」之意義。

自性本具,即使眾生在迷,亦具足本不生滅的心性,「在聖不增、在凡不減」。可
惜眾生把生滅的虛妄境界當作是真的,跟隨這些境界因緣生起「我所見、所聞、所
愛、所憎、所有、所失……」種種妄想心、執著心、生滅心,更將這些妄想心、執
著心、生滅心的作用(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)當做自己,就迷失了自性。這就是所
謂的「為客塵妄想所覆,不能顯了」。

一、「眾生無我,並緣業所轉」這樣為「緣」所轉、為「業」所牽,隨因緣而變化
  ,心念生住異滅、色身生老病死,死死生生流轉不息的「眾生心」、「眾生身
   」,可有自性?
二、客塵妄想覆蓋之下,你我本具的心性不生不滅,跟著我們在六道中「水裡去,
  火裡來」,就等待著我們從大夢之中醒覺,重拾自家珍寶。此一本具心性,是
  不是足稱吾人之自性?

眾生貪迷世相,生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邪見,因這六大根本煩惱而輪轉六道,惡
業報盡乃浮升善道、善業報盡則復墜惡道。只要此心善惡夾雜、生滅不斷,就是在
善、惡道中升升沉沉,頭沒頭出。無論是食肉的虎狼、或是食草的牛羊、或是吸蜜
汁的蜜蜂都在這個軌則之中,一體平等。每一眾生都有機會生到人道,因為報盡則
生,只是報盡之期有長、短的差別,全看過去所種善惡之因,孰多孰寡、孰輕孰重。

佛陀曾令舍利弗觀一群雀子的過去與未來,舍利弗入定觀察發現:「牠們過去長達
八萬大劫,一直都是生為雀子!而未來的八萬大劫,仍然不脫雀子之身!」深深為
之憫然。佛亦曾言:「失人身者,如大地土;得人身者,如指爪間土。」古云:「
一失人身,萬劫不復」實非妄語。我們有幸此生為人,真正要有「此身不向今生度
,更待何生度此身」的覺悟。
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詹富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