儒家云:「見賢思齊焉,見不賢而內自省也。」「三人行,必有我師焉:擇其善者而
從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」在修行的道路上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氣與執著,有優點
也有缺點,有特別在意的地方,也有豁達容易放下的地方,這是因為每個人過去環境
、種種薰修、觀念,都不盡相同。
一般人不是聖人,身口意三業無法圓滿是正常的,所以更需要修行——修正自己錯誤
的行為、心行。六祖大師云: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,若見他人非,自非卻是左
」,修行就是要去除、改掉自己的執著、煩惱,如果常看別人的缺點,往往會增加我
們的煩惱,所以,我們要看別人的優點,且多學習,而別人的缺點,正可作為一面鏡
子,用來觀照自己的行為,若我們有此情形,就改正過來,這樣無論別人行為的善惡
,都是我們修道的增上緣,這才是修行人面對人事的正確態度。
所謂人與人的相處,貴在一個「和」字,「待人以和」且要廣結善緣,更重要的是,
以佛法來自我反省,加以實踐,而不要受此境影響。如此一來能具足他人優點,且不
受他人缺點影響,對個人修持真正能有所增益。
《楞嚴經》云:「理則頓悟,乘悟併銷;事非頓除,因次第盡。」即透過聽經聞法,
了解了佛法的道理,建立了正知見。然而理上雖然明白了,但無始劫來的習氣、煩惱
卻非馬上可以去除,需靠慢慢的薰修,才能斷除。
例如聽經聞法,知道「火燒功德林」的道理,知道起瞋心不好;但是在日常生活中,
一旦遇到逆境,有時還是作不了主,瞋心大起。所以,由此可知,要將「理」落實在
「事」,並非馬上就能達到,還需要經過一番努力,但是修行最後的目的就是要達到
事理一如。因此在修行的過程中,就要依著佛法的道理,在日用中不斷地覺察、覺照
自己的每個言行舉止,乃至每個起心動念,如此日久功深,慢慢就能去除自己的習氣
、煩惱,達到事理一如。
無始來的習氣、煩惱每個人都有,只是厚薄不同;再者,每個人過去的善根也有深淺
之別。所以,今生雖同聞佛法,但斷除習氣、煩惱的快慢亦有不同。但畢竟人人都有
本具的佛性,只要在菩提道上發長遠心、精進心,最後每個人都能斷盡煩惱,圓成
佛道。
- Apr 08 Wed 2009 23:37
(十一)如何看待自己與別人的缺點?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